
【創業思維】不只追受眾、客戶、粉絲,要追尋自己
Jun 05. 2020
嗨,我是笑長,努力搞笑賺錢的教育家。
最後一次公開上台分享應該是在前年卡米地脫口秀課程成果發表,這一年多來都潛心經營 燒賣研究所(沒人找我才是真的),直到本週六 電獺直播 與本月某大飯店內訓。 其中共同的內容之一就是本文標題。
身為前全台最大電商創業社團TeSA的共同創辦人,也是過往電商大學的主導者,再加上用了一年多又重新打造燒賣研究所。 我們用有限的資源獲得六萬多受眾的關注、獲得破千人報名高單價課程的信任,還證明了這是可以複製重現的。
客戶與粉絲不同
「客戶最大」、「服務導向」,是很多企業奉為圭臬的核心精神。 在商業工具:平衡計分卡中,他也是比財務更領先的指標。 但,到了社群網路時代,光抓客戶越來越難勝出。
「粉絲」、「腦粉」是前幾年大家熱烈追求的行銷聖杯,時至今日,哪個新品牌推出時不開個粉絲專頁來聚眾好像都不夠專業。 問題來了,到底客戶跟粉絲有什麼不同呢?
我常引用 狂粉是怎樣煉成的 一書的概念,「客戶給的是錢,而粉絲給的是時間」。 要人付錢難、要他付出時間有時更難!
前幾年FB廣告好,投資報酬率隨便都可以破4以上,要增加營收就增加品項+放大廣告預算就好。 現在沒有一群鐵粉,平日幫你分享散播、衰時幫忙抵抗外侮,都不敢稱自己有在做品牌了。
而要衡量有沒有粉絲,最簡單就是辦場直播,看看若不大撒幣、同時上線可以有多少人聽你說幹話、甚至互動。 這是過往沒有社群網路很難經營與測試的一件事。
從客戶往外放大成受眾
而現在我們不只是要看line、Messeger、FB、YT、IG、Tiktok......等等平台,還有各種購物網站與手遊想要分一杯注意力的羹,而在這些平台上經營的我們都只是滄海一粟。
但往好處想,過往我們中小企業沒有千萬預算投放電視廣告,根本難談「受眾」一事。 現在有了這些數位工具,無論用廣告或內容經營,我們才有可能用幾千塊就接觸到千萬人甚至破億的受眾母體。
所以,除了前面提到要深耕「粉絲」外。 怎樣把客戶放大成更廣的「受眾」,提高自身品牌的能見度也很重要。 因此各組織,包括公部門也都開始養小編,將訊息包裝成各種跟風梗文,希望能讓更多人看到。
START WITH WHY
工具不停推陳出新,可核心觀念一直不變。 「粉絲」、「客戶」、「受眾」應像三個同心圓,包圍著我們的品牌核心往外延伸,故最終的問題還是回到「Why」,茫茫網海這麼多品牌與個人,為何他們選擇花時間跟我們玩在一起、花錢購買、了解觀點?
人是感性的動物,如果能抓到他們對情境的帶入感、對品牌的自我投射,品牌才能一步步更加立體、跟競爭者拉出差距。 以上這些,我也都在燒賣研究所逐步實踐。
而以實際成績來說,目前唯一過往TeSA時有做到、現在還沒重現的是「破千人的線上訂閱」。 2017我們曾推動特殺卡每週線上講座方案,獲得了1,300人訂閱3,600元方案。
感謝粉絲們的支持,目前燒賣研究所用電獺新服務打造 大燒賣知識補完計畫 ,雖獲得了40多萬元的贊助金額、但因內容產製卡關半年(再次感謝贊助者們不離不棄),我們還無法大力推廣方案。
5/16 17:00 線上見
最後,若對我怎麼利用這些觀念與工具來經營受眾、客戶與粉絲,歡迎花200元收看本週六 電獺直播 ,當天除了我以外也有個人品牌建構高手與電獺少女操盤手共同分享此議題的第一線觀察,也期待你有更多提問,讓我們能教學相長唷!